“我們擁有‘一種含變性淀粉納米粒的可降解吸收止血材料及其應用’發明專利,利用該技術開發出的止血材料不僅綠色環保,還能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市場前景廣闊。”近日,在“普惠計劃”大連站簽約儀式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呂國軍面向在場企業展示了其團隊的專利成果與研發實力。在各地的項目路演與簽約儀式上,邀請中科院研究員向企業宣講自己的高質量專利已經成為“普惠計劃”進行推廣時的常見做法。
“普惠計劃”是中科院今年面向企業推出的一項專利運用計劃。首批“普惠計劃”共有27家中科院研究所參與,入池的中科院專利近千件,平均維持年限8年,涉及信息與微電子、化工與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可向中科院申請加入“普惠計劃”專利池,簽約成功后根據自身需求選定專利池中的2個領域內、總數不超過20件的意向專利,在2年內免費自主實施。后續若有進一步需求,企業還可選擇購買專利(每件不超過10萬元),或與中科院科研團隊開展技術咨詢、委托研發、共建實驗室等深入合作。目前已經加入“普惠計劃”的企業和準備簽約的企業近200家,涉及相關專利近200件。
“我們希望與中科院建立聯系,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尋找合適的專利。大連本土的海洋產品存在同質化問題,我們需要運用更多、更新、更好的專利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以往的產學研合作一般基于具體項目,‘普惠計劃’里的專利則類型更多、領域更廣、數量更豐富,還可以免費使用兩年,簽約后我們會根據發展情況進行對接挑選,今后肯定還會有深入的合作。”剛加入“普惠計劃”不久的大連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的劉洪偉告訴記者。
“我涉足知識產權行業七年有余,類似‘普惠計劃’這樣的項目第一次見。以專利池的形式將中科院多家科研所的專利集中起來對企業開放,使企業深入接觸科研院所的技術,為我們節約了很多時間成本。”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辦公室主任劉頂告訴記者,“公司致力于石墨烯改性纖維材料的研究,今年5月份簽約入池后,中科院很快幫我們檢索到相關專利‘一種抗菌織物及其制備方法’,我們迅速與發明人深入溝通,8月份便將專利買了下來,補強了企業的專利布局。專利最多也就10萬元,對于好的專利,大企業不能心疼那一點錢,關鍵專利錯過一天時間被別人買了去怎么辦?”
“專利作為技術的載體呈現給大眾,深入挖掘專利背后的技術才是關鍵所在,專利脫離技術本身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是沒有價值的,除非是權利范圍和穩定性非常好的核心專利,但這種專利少之又少。在我看來,‘普惠計劃’不僅是一個購買專利的渠道,它背后隱藏的成果轉化價值才會真正讓企業受益。” 劉頂告訴記者,“普惠計劃”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專利對接上背后的技術團隊。“企業檢索專利信息,有時是想深入了解專利背后的技術,但憑借企業本身很難完成技術對接,‘普惠計劃’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專利建立企業與中科院的聯系,最后促成的肯定不僅是一件專利的交易,可能是價值上百萬的技術合作,以完成成果轉化,實現商業價值。”
“許多幫助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的活動,在雙方聊過后沒有落實跟進,而‘普惠計劃’正是通過專利讓雙方建立起密切聯系。如何看懂專利、專利怎樣實施,企業需要尋求科研機構的幫助,在此過程中就很可能有更多的創新合作機會。”中科院知識產權運用中心副主任崔勇向記者表示,“中科院除了基礎研究還有應用研究,開展大量知識產權管理與運用工作,運用‘普惠計劃’等市場化手段加速科技成果向全社會的擴散,不只是追求經濟回報,也能加速科技成果的實施和運用,提高中科院的社會影響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但科研機構有責任幫助企業提高創新能力,這也是新時期中科院的使命與責任。”崔勇表示。
文章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